二月看展嘮叨

在自己因繁忙的課業而被迫與藝術隔絕數月後,我今天終於忙裡偷閒、再次踏入了美術館。想來也是有些諷刺。自己今天本來只是需要去301醫院做檢查,突然想起時代美術館就在附近,於是計劃了這次出行。所以這次所謂的偷閒行為,實則是自己看病期間的一次苦中作樂。不過無論如何,時代美術館從來不曾是我常光顧的藝術場所。我家住在城東南,時代美術館在城西北。再加上我個人從來未曾苟同過海淀區這邊的生活氛圍,更是難說服自己跨越半個京城過來進行一場自我療慰的藝術之旅。我第一次和時代美術館結緣還是在去年實習期間,我們書店來參加在時代美術館舉辦的北京abC藝術書展。那時候整個館內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攤位,活動期間幾乎天天人聲鼎沸,我也就從未見過時代美術館作為一個美術館時的樣貌。不過這次算是得以見識。

現在館內正在展出的是名為「共情聯接——雲中情歌」的展覽,看介紹似乎是華熙集團每年都會贊助的展覽,展覽主題逐年更換。這次的展覽集結了12件作品,都由不同的藝術家/藝術團體創作,形式以裝置互動類藝術為主,充分體現了美術館空間宏大的優勢。不過我這個人雖然大學學了四年藝術,但觀展口味還是很挑剔,也不太有耐心去咀嚼每一件作品。當然,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有其價值所在,我只是對於深有共鳴的作品才能生出想要分享的心情,試圖找出一些貧乏的詞彙來把自己的感觸記錄下來。

《金色之名》 來源:大動畫

展廳第一件作品是耿雪的《金色之名》。先吸引我的是地上散落的又像火山口又像水泥窪的雕塑樣物體。探頭過去,發現裡面的屏幕在播放視頻,與大屏幕上的內容相應和。我坐下看大屏幕上主視頻的時候正好一個循環快要結束,所以先看了結尾,沒看出所以然。等正片又從頭開始後,我猛地想起自己好像在別處見過這個作品。大概是一年前的時候,我去嘉德藝術中心看到過這個影像。當時這個作品被安置在二層的一個類似閣樓的半層空間里,還需要排隊上去觀看。這個作品的泥塑風格特別有記憶點,加上逐幀拍攝最後剪輯成視頻的手法,整體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當時有地上的這些裝置。其實我要承認我並沒有完全掌握視頻想要傳達的內容,也就一定沒能準確地接收到藝術家想要轉遞的情緒,但這也不影響我從中感受到了一些奇異的昇華。我特別喜歡作品中人類和自然還有科技交融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由泥塑間的物理融合來傳達的。因為泥塑的可塑性質,我得以觀察到這交融的過程,給我一種莫名驚愕但卻超然的感受。影像中還有很多看起來非常怪誕的場景和元素,像是解剖、分娩、人物手捧並端詳臟器的場面,非常的「血腥」(但沒有真的血液)和裸露。但反而這樣的場面讓我覺得是直指人性且超然的,沒有絲毫的色情、暴力或是不適。當然,只點綴了金色的黑白畫面也有助於觀眾去消化這樣的內容。最後的鏡頭是一個金色的軀體飄蕩在散落著金箔的黑暗空間中,也是我坐下後看到的第一個場面。這讓我想起了電影《2001太空漫遊》接近末尾處那個巨型嬰孩漂浮在太空中的場景。雖然這部電影我也未能全部吃透,但也同在情緒上收穫了一點震懾,繼而是這種超脫物外的震懾帶來的平靜。

《心率》 來源:北京時代美術館

另一件特別觸動我的作品是張沐辰的《心率》。這個互動裝置放置在一個密閉的黑暗空間內,房頂和地面對應設置了幾組圓盤屏幕,靜止狀態下屏幕上有著漣漪。在入口處藝術家設置了一個又像是體重秤又像是滑板車的機器,觀眾可以站到一個小平台上,雙手握住前面的心率收集器。裝置的響應速度很快,在我手握住機器的一兩秒內整個空間內都想起了似雨滴落下般噼里啪啦的聲音。握得時間久一點後就能逐漸摸索出這些雨滴墜落的節奏感,才突然想起這應該就是自己心臟跳動的韻律。當時美術館內雖然孩子很多又很喧嚷吵鬧,但這個時間段在這個空間內奇跡般地只有我一個人,所以我得以獨自欣賞聆聽了自己內心世界下雨的聲音。有意思的是,前幾天我剛在醫院拿到自己動態心電圖的報告,顯示竇性心律不齊。但在這個空間內短短的一兩分鐘內,我的心臟好像找到了穩健的步伐,我也假裝短暫地享受了一會兒健康的身體。這個作品的形式讓我格外欣賞:上下對應的圓盤讓我找不到雨滴墜落或是聲音傳遞的方向。我隱約在天花板上的圓盤上看到了水滴落下綻開的痕跡,但深知這不符合物理規律。但藝術又有何等義務如此呢?反倒是這種空間略顯錯亂的體驗讓我得以沈浸於藝術家創造的世界中,讓自己的生命只體現於心臟的跳動,讓感官只停留於眼前的黑暗和耳中水滴濺落的聲音。我逃離了物理軀體的限制,也逃離了館內孩子們肆無忌憚的玩樂聲。(當然非常不推薦父母帶孩子去美術館玩,小孩好奇心強,是一定會動展品的,造成破壞就不好了)。

《你是我最牽掛的人》

我最後想談的是李舸的《見證——你是我最牽掛的人》。平心而論,這個作品其實是整個展覽中我個人認為藝術感最低、最偏紀實性的。而它事實上就是一個完全基於現實、論形式和內容上都沒有編纂成分的記錄。而就是這個作品這樣的特點讓我在觀看過程中幾近落淚。要平時來說我其實是不會欣賞這種其實算不上藝術創作的成果,尤其它還觸及了疫情這個要點,更可能迎來我的批判。當然,這種批判不是我憤世嫉俗,而是基於我對於國內疫情期間新聞報道導向的不信任感所產生的。我這個博客去年建立之初就是想在非國內社交平台上有一個可以發表自己觀點的地方。那時我的評論也多都關於疫情和疫情期間所滋生/放大的一些社會現象與問題。但我個人認為這個作品反映了我所看重的東西,也就是疫情中的個體。雖然我並不會贊同用醫護人員個人的犧牲去拯救某些層面上國家的失職這個行為,但醫護群體仍是需要被看到、被理解、被感恩的。和我身邊大多數的同學不同,我是疫情初始就被困在了國內。當時我用盡了各種辦法去將自己與武漢的掙扎建立起聯結,買盡了各種刊登疫情報道的雜誌(許多到現在都沒有翻開,大概以現在的心境和社會環境我也很難再去找回當時的心情了),只期望自己能看見一點真實,卻又止不住為殘酷的事實心痛。有時我實在是不知道自己是共情能力太強,還只是在自我感動。李舸的這系列作品(八張醫護人員的肖像照和一個羅列疫情各種節點紀實攝影的視頻)某種程度上補上了我一年前力圖接近真實未果的缺憾,也把我帶回到了那種熟悉的心痛感中。但我很難說我成功由此複製出了自己一年前的感受,因為我一定不能了。個體的情感在本體中竟然消逝得如在網絡上一般快。信息和時代吞噬了真實,但我自己也在變麻木。即便如此,無論是處在掙扎中還是掙扎外,感動還是可以保持一如既往的真誠。感動是脫離真實和個體以外的感受;坐在電影院裡,許多人都可以奇跡般地和一個虛構的敘事產生莫名的共鳴,也許還能為其灑下幾滴熱淚。

這次觀展的感受差不多就是這些了。之前我也有過看完展有很多想說的話的時候,但我要麼是把想法壓縮成一條140字的微博,要麼就讓其逐漸擱淺在自己的腦海中了。這次有時間也有動力把想法粗略地傾瀉了出來,感覺很舒坦,希望今後還能這樣做。